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和完善时期。其中,初创时期是指从期货交易所成立到国家放开期货市场管制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特点鲜明,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商品供求关系变化频繁。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难以调控市场,客观上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市场工具。
借鉴国际经验
中国在创办期货市场之前,对国际上成熟的期货市场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学习。借鉴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等海外期货交易所的成功经验。
1990年10月,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随后,大连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相继成立,形成我国期货市场的三大核心交易所。
初期,我国期货市场上市的期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渐拓展到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领域。
初创时期,我国期货市场采用了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相继引入了连续竞价、集合竞价等多种交易机制,满足不同品种的交易需求。
1993年,国务院成立了期货交易监管办公室,负责对全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统一制定期货市场法规、标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当时,期货市场自律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各个期货交易所建立了自律组织,负责市场交易的监督和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形成统一的期货价格,客观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价格发现和信号传递的重要场所。
期货市场提供了价格规避机制。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期货交易锁定未来价格风险,规避因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
期货市场作为现货市场的延伸,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交易,能够平抑供求矛盾,稳定商品市场价格,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期货市场培育了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期货市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向社会大众普及了期货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期货市场初创时期,虽然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在改革开放的契机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快速建立了基本市场体系和监管制度。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商品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